三月份以來,盡管南方工業企業復產率不斷提高,電廠日耗小幅攀升;但受國外疫情嚴重、部分企業訂單減少,加之民用電負荷下降,煤炭供應明顯高于需求,促使煤礦、港口和電廠等各環節的庫存不斷增加。在高庫存壓力之下,南方電廠拉運積極性非常低,派船數量減少;截止昨日,我國環渤海十大運煤港口合計下錨船僅為32艘,其中,秦港下錨船只有4艘,再創歷史新低,而唐山港口群除了國投京唐港以外,其余港口下錨船竟然為零。
上游煤礦復產相對較快,煤炭生產逐步恢復正常;而環渤海港口和運煤鐵路基本不受疫情影響,煤炭運輸暢通,大量煤炭灌向北方港口、下游電廠和接卸港口、儲煤基地,促使社會各環節煤炭庫存不斷增加。截止目前,我國環渤海十大運煤港口合計存煤2390萬噸,較3月初增加了709萬噸,增幅達42.1%;全國重點電廠和沿海電廠分別存煤7868和1703萬噸,與3月初相比基本持平,存煤可用天數分別為24天和30天。按照目前的電廠日耗,即使主力電廠不拉煤,也足夠使用一個月之久。
與此同時,煤炭價格下跌壓力不斷加大。港口煤價從2月24日開始下跌,先是在3月11日,跌破大型煤企月度長協價格;隨后,馬不停蹄,繼續下跌。3月24日,跌破年度長協價格;從2月24日至今一個多月時間里,港口市場煤價格跌幅達33元/噸。
春節過后,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,先是上游發運不能滿足需求,促使北方港口持續低庫存,港口煤價出現上漲。而煤炭企業積極響應上級號召,加快復工復產,煤炭生產、發運很快轉為正常;尤其秦港存煤恢復至正常水平之后,煤價停止了上漲。但是,受疫情較為嚴重的沿海沿江地區復產復工相對緩慢,電廠日耗增幅很小,煤炭市場供大于求壓力加大。
全球疫情爆發后,不少歐美國家已“封城”,甚至“封國”,經濟也因疫情蔓延承壓。很多國家都從中國采購商品;在疫情影響下,西方國家商店關門,工廠停工,經濟停擺。除了口罩、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外,其他行業都受到了巨大影響。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很多企業為外貿企業,以制造業居多,出現了外貿訂單取消、削減數量、延遲付款、壓低價格等現象,企業面臨著空前的生存壓力;加之服務業恢復緩慢,造成城市用電量和電廠耗煤量難有大幅增加。